在中奥建交50周年之际,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推出“艺术遇见科学”跨学科交流活动。针对全球性议题,从水、木、土、空气这几个元素切入,以科学与艺术对话的方式展开探讨和对未来的展望。“艺术遇见科学”从第一个元素“水”开始,由奥地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和往来文化主办的“水主未来”奥中艺术家联展由此诞生。
奥地利艺术家马可·靳克(Marko Zink)的水下摄影作品“潜泳者”系列探索痕迹与记忆的关系。艺术家不借助任何潜水工具,使用事先用水煮过的胶片,来拍摄那些沉入海底的日常物件。他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美丽却迷失的水下世界,通过主客体显现和缺失之间的互换,提醒人们对生活中习以为常之物-例如“水”的关注。艺术家借此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地球上的水消失了,人类的未来将何去何从?
中国艺术家史泂文油画作品“呼吸”系列是艺术家2020年重提画笔后的新作。这次“呼吸”系列的创意源自于艺术家潜水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往的线条看似隐没消失了,但色彩更纯粹,画面更饱满直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两位艺术家都潜入同一媒介“水”来进行创作:马可·靳克屏住呼吸进行水下摄影,史泂文用画笔描绘在水下可见的呼吸。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黄埔古港胡氏宗祠的往来空间进行对话。宗祠的建筑本身在地理上与水有关。在这座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胡氏祠堂里,“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布局讲究“四水归元”,将四方之水汇聚于此。因此,“水主未来”奥中艺术家联展在此举行将被赋予一层特殊的意义:东方与西方在此相聚,科学与艺术在此相遇。
在“潜泳者”系列中,艺术家并不借助任何潜水工具,使用事先用水煮过的胶片,来拍摄那些沉入海底的日常物件:富有东方意象的灯笼和阳伞、象征西方文明的男士礼帽和女士高跟鞋、被主人遗忘的旅行箱、以及散落在水里的书页等,均营造出一种主体缺失的不在场情境。我们也许会问:谁把这些东西落下了?是高跟鞋的主人走失了?还是高跟鞋自己迷路了?那位戴着礼帽的男士是和这位女士一起出走的吗?答案沉没在水中,随波逐流, 留下的空缺被水填充淹没。人类在进化史上只不过占着很短的一段时间,而水早在人类出现前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人类习惯了水的存在,却往往忽视了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中国艺术家史泂文油画作品“呼吸”系列是艺术家2020年重提画笔后的新作。史泂文擅长用线条来呈现笔墨纸的多维世界,她的线条继承了中国传统书画里线条的某些功能,比如呈现线条本身的美感、塑造空间和体积,甚至以线条勾连直接进行传统山水改造,然而她的画面仍是高度抽象的,更是高度个人化的。这次“呼吸”系列的创意源自于艺术家潜水时的感受和体验,以往的线条看似隐没消失了,但色彩更纯粹,画面更饱满直观,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呼吸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在陆地上我们的呼吸是不可见的,但是在海里我们的状态是紧张还是放松都通过这些气泡体现。随着慢慢深入大海, 周围的颜色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深蓝色,周围安静得也只能听见自己呼吸时吐出气泡的声音,这些气泡就像陨石来自太空不属于地球一样不属于海洋。”艺术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