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哲学与艺术的对话
时间:2025.4.16-5.29(11:00-20:00),免费开放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北未来社(一楼花砖厅、未来橱窗及响野餐厅)
主办方:往来文化、未来社、马克思·莫利托酒庄MARKUS MOLITOR
这个四月,往来文化携手未来社展出两位德国艺术家尤塔·波波(Jutta Bobbe)和马克·施密茨(Marc Schmitz)的代表作品,呈现一次《形而上——哲学与艺术的无声对话》。
恰逢一场德国名庄庄主葡萄酒品鉴会即将于未来社落地,我们决定让这场展览比原计划更早破土而出,让德意志哲学图景与摩泽尔葡萄风土在春日共振。
4月16日,这场德国艺术家双人展和德国超级名庄庄主晚宴将同时在未来社拉开帷幕。
策展人导语/
形而上者谓之道,艺术与哲学,是人类探索存在与意义的两种重要方式。本次展览呈现德国艺术家尤塔·波波(Jutta Bobbe)和马克·施密茨(Marc Schmitz)的代表作品,探讨哲学与艺术的内在关联,诠释哲学思考的深度与美感。两位艺术家均从哲学转向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视觉表达,更是对生命、存在与文化的思考。
尤塔和马克的艺术之路始于哲学。尤塔曾在柏林读哲学,后转向艺术,在汉堡应用艺术与科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马克同样在慕尼黑和柏林学习哲学,最终选择在慕尼黑艺术学院专攻多媒体艺术。他们的学术背景使其作品兼具理性思辨与感性表达,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我与尤塔和马克相遇是在2014年3月的马拉喀什双年展。我当时是在马拉喀什博物馆的中国展览的联合策展人,尤塔的先生袁顺是参展艺术家之一。而马克则是根据双年展的介绍手册,带着他的蒙古艺术家太太出现在我们的展览开幕式上。然后大家发现我们都住在柏林,于是约好在柏林再聚,这可能就是缘分。这之后的十年里,我们每年都会在柏林见面,骑自行车参观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约在柏林不同角落的咖啡厅、餐馆、小酒吧。我在柏林和广州的画廊策过他们的展览,也不时收到他们在世界各地展览的邀请函。
尤塔和马克都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东方的文化艺术,特别是哲学和智慧非常痴迷,这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像很多德国人一样,他们聊天时很喜欢深度讨论,例如关于存在,他们看到中国哲学中的存在观往往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意境等思想相关,强调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而德国哲学的存在主义,则关注事物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选择和责任。与两位哲学背景的艺术家交谈,总是让我受益匪浅。
尤塔的每件作品都是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创作过程,这次展出的「四通八达」系列,将中国书法的「飞白」技法与西方抽象绘画相结合,线条的流动与几何结构的张力形成鲜明对比,创造出包豪斯山水的视觉语言。她的「新际线」系列通过意大利古典罩染技法与东方水墨的层叠,解构了蕴含地理与形而上意义的地平线符号,呈现出既深邃克制又唯美轻盈的色彩与结构。「尤塔制造了一种新的景观语言」(朱其)「这是一个精于制作而又长于思考的艺术家,用油彩在画布上耐心地营造着她极富个性的梦境。」(李旭),一种 「中国艺术家画不出的色彩与结构」(方振宁)。
马克的作品「强调色彩的霸权高于模仿性描绘」( Dr. Jürgen Schilling),他的「单版画」系列聚焦于材料的物质性与创作的偶然性。他将潘通颜料手工压印在古董印刷机上,厚重堆叠的油彩通过挤压和松节油稀释形成的透明层次,模拟水墨的晕染效果,同时保留硬边线条的现代感。作品中偶然的滴洒、刮擦和文字痕迹打破了画面的静态,赋予其「控制的即兴」感,单版画的不可复制性呼应了马克对「瞬间性」的迷恋——每一幅作品既是过程的终结,也是时间的凝固。「他通过材料和哲学导向的创作,强调直觉与非理性,引导观众重新审视自然与精神存在的敏感性,颠覆视觉惯例」(Robin Alexander Suri)。
「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 尼采。感谢两位艺术家呈现给我们的「哲学与艺术的无声对话」,他们的绘画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总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演绎。 感谢未来社和往来文化团队的共同努力。希望各位观众喜欢这个展览,也欢迎你们收藏艺术家的作品,与哲学和艺术为伴。
策展人:龚迎春 / 往来文化
尤塔·波波(Jutta Bobbe)是一位来自德国汉诺威的职业艺术家,在中国生活和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她的美好童年是在绿意盎然的乡间大自然中度过的,并与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巴塞利兹为邻。尤塔从小受建筑师父亲的影响,舞文弄墨的她周末经常流连于当地各大博物馆,因此耳濡目染不同艺术家和诸多流派的作品,这使她立志日后专攻艺术、哲学与设计。得偿所愿,她进入汉堡应用艺术与科学学院深造,通过系统学习艺术史、绘画、摄影以及多种材料的实践运用,逐渐形成了兼具跨界学识与独立视角的创作风格。
自 2005 年起,尤塔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如今每年数次往返于中德两地已成为她人生的重要部分。她在中国各地旅行、举办展览和演讲的经历让她深感:这里已是她的第二故乡。对中国的情感,于她而言早已不再是几个抽象的关键词,而是具体鲜活、甚至震撼生命的深刻体验。
尤塔艺术创作核心是:回到原初并与分裂的现实世界呈反势。这在她的最新作品「四通八达」系列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多彩线条的缠绕纵横地组合,是多种不同元素溶合的再扩散,以此她营造了一种似雕塑般的结构,使人感觉到只有此时,没有未来的一种视觉冲击力。
尤塔的作品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东西文化、个人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的互通体系,并由此提升到更为纯粹的精神上的,美学上的甚至是直观色彩间的实体,产生了极其扎实并有肌理质感的作品。
她的看似结构时尚,色彩强烈, 层次丰富的油画作品,其实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画法结合现代抽象绘画技法处理所至,象达芬奇做画的步骤一样,尤塔的每件作品都是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 做底,定位,上色,复色,罩色等。每件作品自有特定的结构变化,情绪律动,张力纷呈,尤塔自称创作每件作品就象是谱写一曲交响乐:是一种无声的凝固在二维画布上的交响乐。
艺术家 |马克·施密茨 (Marc Schmitz)/
Marc Schmitz 出生于德国汉堡,早年在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与柏林大学学习哲学,之后又在慕尼黑艺术学院学习多媒体艺术。他是一位概念性的多学科艺术家, 在柏林和乌兰巴托工作。他探索不同的媒介, 并挑战它们的极限。他的作品传达了感性和思想, 邀请观众进入一个相互的建设性对话,同时用观众的各种感官来处理无限的空间。
他曾说:「任何典型的空间都是由社会条件构建的。我们意识的每一部分都包含在其中。空间的形象是社会的梦想。我专注于寻找和解答无人认领或有争议的公共空间,以及解读空间关系对个人和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性。在这些空间里讲述的故事揭示了人类经验的另一种可能性——特别是我们对城市区域的经验。我的工作是面向公共领域的,是合作而不是『互动』。」
德国艺术评论者尤尔根·席林博士(Dr. Jürgen Schilling)这样评价马克的作品:
「马克·施密茨的非具象绘画创作,既与当代主流绘画趋势形成鲜明分野,又承续了上世纪初期以来争议不断的艺术传统。
施密茨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让颜料材质清晰可辨,连运笔痕迹都仿佛留有线索。这就像邀请观众成为创作伙伴——既需要你耐心揣摩、用心感受,又能让你直观体会到画面美感,仿佛亲历他灵感迸发的瞬间。那些由经验与灵感碰撞产生的艺术构想,正通过充满张力的笔触,化作可被真切感知的视觉能量。」